近日,“江西一中學1500名學生露天考試”的新聞占據熱搜榜。據校長介紹,露天考試已經有3年的傳統,只要天氣允許,一學期會舉行2—3次,此舉旨在培養學生陽光考試、誠信做人的習慣。
視頻中可以看到,考試采用單人單桌形式,彼此之間保持大約一米距離,數千名考生在暖陽下伏案答題,試卷偶爾被風吹起,監考老師則在整齊的考生隊伍中巡視。陽光下的考試,形式上還真有那么一點兒意思。
將考場搬到室外,拉大學生的間隔,有利于減小考試作弊的可能性,也使得監考更加一目了然。在學術誠信越來越被重視的當下,其初衷無非是從小培養學生的誠信意識,校長的這份良苦用心值得肯定。但我們依然要問,露天考試是否有必要性?能否達到“陽光考試”目的?
首先來看露天考試的時間與人力成本。為了完成一場考試,需要將數千張桌椅從教學樓搬下來,考試完成后還要重復同樣的動作,如此“大工程”耗時耗力。
其次,室外考試受天氣因素的影響較大,存在各種不確定性。雖然校方強調會選擇好天氣,但天氣好就真的適合學生考試嗎?至少太強烈的光照條件不適合閱讀,如果再加上風云變幻,考試隨時可能被中斷。
再次,是否真如校長所說,學生不再想舞弊?須知,露天考試只是阻斷學生考試舞弊的一種手段,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不誠信問題。關鍵在于平時,通過更嚴格的制度設計、專項治理,比如增加巡考老師的數量,使用電子化的監控設備,適當加大對舞弊的懲罰力度等,形成常態化壓力,讓學生從內心真正樹立起對誠信的敬畏。
考試旨在檢驗學生在特定階段的學習情況,也是展示學校教學水平的一個重要窗口。秉持以學生為本的理念是學校的價值定位,在露天考試這件事上,學校不妨俯下身來傾聽學生的真實想法,從而不斷提高其服務學生的能力與水平。畢竟,陽光下的考試不等于“陽光考試”。 (孫文靜)
[編輯:
戎小平
]